分卷阅读4
“如此,本都尉便先行一步了,你们把这些流民安顿好之后速速回营。”
说罢已调转马头疾驰而去。
“送赵都尉!”
于是梁心颐又跟着队伍往回走去。
经过方才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活埋事件,此时天已经没那么燥热了,她盘算着许是已经过了下午三点了吧。
在这个没有时钟的地方,连时间都要靠猜的。
在这个封建社会都还没完全开始的时代,没有自来水,没有电器,甚至连纸都没有,身上没有半毛钱,没亲人没朋友,还要去做婢子伺候别人,未来的日子又应该怎么过呢?
回城的这段路大家明显比之前迎接活埋时要走得快多了,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一丝希望,至少眼下终于可以活下来了。
梁心颐也受了他们的影响,腿脚也感觉轻盈了不少。
走了大概一个小时,也就是半个时辰,终于走离了那枯树枯草的地方。
周遭的景致开始逐渐展现出盎然生机。
绿树枝叶繁茂,小草随风轻摆,鸟儿鸣叫声亦是不绝于耳。
不久,便看到了灰色石墙的城门。
用现代的眼光看,这城门虽不算奢华气派,但也算庄严肃穆了。
城门上写着三个古代大字。
这个时期各国用的文字几乎都是大篆体,且每个国家的大篆又都不尽相同。
梁心颐自然是看不懂这三个字的。
不过想也知道,这字定是此城的名。而最怕细作混入的,八成就是赵国国都邯郸城。
城门口排着长如蛇阵的百姓队伍,有士兵在一个个的仔细盘查。
梁心颐一行人因得了廉颇的令,自然是省去了一切麻烦,直接放行了。
进了城门,左边又有一条长龙队伍,直插进一栋看似官府机构的楼里。门口也有兵士把守。即将排到门口的人多会下意识的抱紧包袱,出了门口的人也是极小心的护着胸口和腰间。
梁心颐暗自猜想这里也许就是兑换钱币的地方。
战国时期七个大国虽然语言相通,但使用的文字、历法、度量衡和货币却都是不同的。
从一国到另一国,便需要兑换钱币。
赵国邯郸,著名的历史古都,在战国时代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。
眼前是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,道两边皆是各类摊贩,叫卖着不同的物品。
摊贩后身是规整有序的一排排楼房,皆是整齐的灰砖灰瓦。
矮的只有一层,多是些杂货商户;高的竟有三层,多是酒肆驿站和大型商户,时而还有细软绵绵的琴音唱曲从楼中飘出,似有几分安逸,似有几分慵懒,听得人心里酥酥麻麻的,身心的疲惫竟也少了几分。
梁心颐实在没想到,在这个多国混战的时代,人们的心里素质竟是这般好。
连年战乱,本应民不聊生的,可映入她眼帘的却是一幅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。
她不禁感叹,似乎古人比两千年后的现代人更善于调整心态和享受生活。
这里的女子发式简单,多是以麻布条将长发的发尾束于身后。
男子头上则多以绛红色粗麻布包髻。之前见官兵也是一袭绛红粗布衣,可见赵国人是钟爱这个颜色的。
且他们中大多也都是如那些士兵般短衣窄袖,看来赵国的胡服骑射不仅在军中实行,连民间也跟着起了变化。
这个时代织布制衣的技术还落后得很,男女大多着粗麻布衣衫,款式颜色也极其单一,几乎无花纹样式。
偶有身着锦衣罗裙之人穿梭于人群中,气质皆优于身旁路人,想来必是富贵之人。
从士兵口中得知,他们走的这条街名为串城街,看来应是邯郸的中心大道。
在串城街上走了大约两刻钟,一行人在一个极小的岔路口停下。有几个士兵叫出了年幼的和年老体弱的人,说是要走小路去隐官了。
剩下的人则继续朝朱家巷走,据说朱家巷在城东,而方才他们走过的城门却是西门。
“请问……”
梁心颐禁不住小声问身旁的大婶:
“隐官是什么地方啊?”
那位流民大婶双眼无神的斜了她一眼,便又看向前方,晃悠悠的继续走着,好似从没有人问过她什么一样。
梁心颐正尴尬着,突然一个士兵却回答了她的疑问。
“小姑娘,怕是你年纪小,所以还不知道。这隐官呐,就是犯了罪受过刑落下残疾之人待的地方。官府安排他们做做简单的工活,顺便也给他们一个疗伤养病之处。虽也困难,但总比在大牢里条件好些……啊呵呵,还有蚕室也是设在隐官的。”
“蚕室?”
“嘿嘿……”<